专家科普时间(四十九):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康复 开启心脏健康的新旅程

时间:2025年5月19日阅读量:124 次

一、慢性心力衰竭: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

在人体中,心脏就像一台不发动机,为全身输送血液,维持生命的运转。然而有一种疾病正悄然威胁着许多人的心脏健康,它就是慢性心力衰竭。

什么是慢性心力衰竭?简单来说,它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表现,是心脏的动力系统出现了故障。当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时,就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,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,如呼吸困难、乏力、水肿等。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还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。

据统计,我国35岁以上的成年人心衰患病率约为 1.3%,随着年龄的增长,患病率显著上升,即便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,它仍然是心血管领域的一大挑战。


二、心脏康复: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新希望

心脏康复,可不是简单的 养病,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,旨在帮助心脏病患者恢复最佳的体力、精神和社会功能,让他们能够重新回归正常生活。大量研究表明,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,提高生活质量,改善抑郁情绪,显著降低再住院风险,改善临床预后;对左心室重构及舒张功能也有改善作用。

三、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

1. 全面评估:康复的基石

在开始心脏康复之前,全面评估身体状况至关重要。评估内容包括病史采集、生命体征和生化检测、心脏功能评估、社会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等等。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,通过针对新发或异常体征/症状的紧急评估、治疗周期中的阶段评估、结局评估等,医生们能够即使调整治疗方案,明确康复治疗的效果。

2. 运动处方:康复的核心

运动处方就是为患者量身定制的一份专属运动指南

首先,并非所有慢性心衰患者都适合运动康复,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、存在恶性心律失常、急性心衰(血液动力学不稳定)等情况,属于运动康复的禁忌证。在开始运动康复前,患者一定要咨询医生,确保自身情况适合运动。运动种类以有氧运动为主,如步行、跑台、功率车等,也可以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运动,它们不仅能改善心肺功能,还具有身心调节的作用。抗阻运动、柔韧性运动和呼吸肌训练也是重要的补充。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,柔韧性运动能提高关节活动度,呼吸肌训练则有助于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。同时,康复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不同病人的运动强度,保证运动安全有效。运动时间和频率方面,目标水平分别为20-60分钟/次和≥5/周。对于最初运动耐量极差的患者,可以先采用间歇性运动,逐渐过渡到持续性运动。通常经过6-8周左右的运动,运动耐力等有所改善后,可逐渐加强运动强度和时间。

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制定专题 心脏康复网—心脏康复领域专业学术平台

3. 药物处方:不可或缺的支持

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,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,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,同时要定期复查,以便医生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。

4. 心理处方:关注心灵的健康

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容易出现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,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疾病的康复。因此,心理处方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医生会通过与患者沟通、心理疏导等方式,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,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必要时,还会使用药物治疗。

5. 营养处方:为心脏加油

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,日常生活中应当控制液体和钠的摄入,以减轻心脏负担;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,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;注意电解质平衡,避免出现低钾、低镁等情况。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,选择易消化、富含营养的食物。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,可能还需要进行营养补充或调整饮食结构 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处方,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,促进康复。

四、行动起来,迈向心脏健康的未来

对于患者来说,积极参与心脏康复至关重要。要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治疗,坚持运动训练,合理饮食,按时服药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同时,患者还要加强自我管理,定期监测体重、血压、心率等指标,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。

心脏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之光,让我们携手共进,积极行动起来,为心脏健康而努力,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!


(供稿:老年康复科)

参考文献:《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》

监制:王培安

总编:陶子奇

审核:于栋梁

编辑:夏 


事业单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