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科普时间(五十):世界预防中风日:守护大脑健康,从科学预防开始

时间:2025年5月25日阅读量:140 次


  2025年5月25日是第21个世界预防中风日,

  今年宣传主题是

  “精准识别,即刻行动”

  这一节日旨在提高公众对中风危害的认知,推动预防、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。中风(脑卒中)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,也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1300万人新发中风,其中约550万人因此死亡,而幸存者中约三分之一面临永久性功能障碍。在中国,中风更是居民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,占疾病总死亡人数的20%以上。如何降低中风风险、挽救生命?本文从科学角度解析中风的预防与应对策略。

  一、中风:不容忽视的“生命劫持者”

 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(占85%,因脑血管堵塞)和出血性中风(脑血管破裂),两者均会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,引发突发的神经功能损伤。常见症状包括单侧肢体麻木无力、口角歪斜、言语不清、视力模糊或剧烈头痛等。若未及时干预,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。

  危险因素分层

  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(如年龄、遗传、性别)和可控因素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吸烟、肥胖、缺乏运动等)。研究表明,90%的中风可通过控制风险因素预防。

  二、预防中风:五大核心策略

  1.   控制高血压:首要防线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。建议普通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,高血压患者需坚持服药并保持血压<140/90 mmHg。低盐饮食(每日盐摄入<5克)、增加钾摄入(如香蕉、菠菜)可辅助降压。

  2.   健康饮食: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全谷物、蔬菜、水果、鱼类和橄榄油,限制红肉、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。研究显示,此类饮食可降低20%的中风风险。

  3.   戒烟限酒,远离血管“毒素”吸烟使中风风险增加2-4倍,二手烟同样危险。酒精摄入应控制在男性每日≤25克、女性≤15克(约1罐啤酒)。

  4.   规律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快走、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改善血管弹性,降低血脂和血糖。久坐者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。

  5.   管理慢性病与心房颤动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在7%以下;房颤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、新型口服抗凝药),以预防血栓形成。

  三、FAST原则:抓住黄金救治时间

  中风的救治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,每延误1分钟,脑细胞死亡数量增加190万个。国际通用的FAST识别法可帮助快速判断:

  l  F(Face):面部不对称,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。

  2  A(Arm):单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。

  3  S(Speech):言语含糊或无法理解他人说话。

  4  T(Time):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记录发病时间。

  急救关键点

  l  保持患者平卧,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窒息;

  2  切勿喂食、喂水或服用降压药;

  3  优先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资质的医院(如中国“卒中中心”)。

  四、治疗进展:从溶栓到康复的全程管理

  *请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,切勿私自用药

  1.   超早期治疗:发病4.5小时内静脉溶栓(如阿替普酶)可溶解血栓;6小时内机械取栓术可清除大血管阻塞,显著降低致残率。

  2.   二级预防: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(如阿司匹林)、他汀类药物,并控制血压、血糖。

  3.   康复治疗:通过物理治疗、语言训练和心理干预,60%患者可在3-6个月内恢复部分生活能力。

  五、结语:预防中风,需全社会共同行动

  世界预防中风日提醒我们:中风并非“老年病”,青年人群发病率正逐年上升。通过普及健康知识、改善生活方式、完善急救体系,可大幅减少中风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。正如世界卒中组织(WSO)的呼吁:“每6秒就有1人死于中风,但每6人中有1人可通过预防免于悲剧。”让我们从今天开始,为大脑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 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. Global Stroke Fact Sheet 2022.

  [2] 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》.

  [3] 《柳叶刀》神经病学子刊:全球中风负担与干预策略.

  (供稿:疼痛肿瘤康复科)

监制:王培安

总编:陶子奇

审核:于栋梁

编辑:夏 


事业单位